3月23日消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團隊于3月21日發布3月份中國宏觀經濟報告。該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低開高走”態勢。隨后的幾個季度的增長會出現較大反彈。
報告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了影響全球經濟金融波動的“黑天鵝”事件。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劇增,各項指標下行嚴重。
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總額同比下降24.5%。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2%,環比上漲0.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1.9%;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較去年同期攀升0.9個百分點;對美、日、歐的出口金額增速大幅下降,分別為-27.7%、-18.4%、-24.5%;制造業PMI為35.7%,環比下降14.3個百分點,跌至榮枯線以下。
報告分析稱,從目前來看,疫情對于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由于疫情期間消費、投資、出口、就業等一系列指標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一季度的經濟可能會出現大滑坡。
報告指出,在中央及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截止2020年3月16日,湖北內外新增確診均已連續保持低位運行,意味著在這場疫情防治戰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隨著國家對疫情的聯防聯控機制的有效部署,復工復產的有序運行,以及一系列短期救助措施的出臺,以及天氣轉暖、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和臨床實驗推進等利好因素,預期疫情對于經濟的沖擊更多地體現出短期效應。預期2020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低開高走”態勢。隨后的幾個季度的增長會出現較大反彈。、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3月份中國宏觀經濟報告本報告”執筆人為劉瑞明,葛晶、亢延錕、李佳晨、熊燦等研究助理參與了報告起草。
該報告結合大量數據和事實得出了八個判斷和建議:
判斷一:受疫情黑天鵝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劇增,各項指標短期下行嚴重。3月份將出現反彈,但受1、2月份的負向影響,一季度經濟增速總體不容樂觀。
判斷二:總體而言,疫情的國內沖擊是短期的,經濟總量將隨著有序復工和短期救助政策的實施逐步恢復,全年經濟將呈現出“低開高走”的態勢,年初負向效應將被逐漸“平滑”。但疫情在全球蔓延,國外經濟金融波動可能會對國內經濟形成傳導和倒灌效應。
判斷三:受疫情“黑天鵝”影響,經濟“多重分化”的特征將進一步加劇。
判斷四:“多重分化”態勢并非僅僅源于疫情,中國正處在急劇轉型時期,經濟本身處于分化之中,疫情黑天鵝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多重分化”,但不是分化的源頭。
判斷五:即便疫情黑天鵝沒有發生,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擺在眼前。疫情“黑天鵝”是短期的,改革遲滯導致的“灰犀牛”才是長期的,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破解“灰犀牛”,經濟分化與下行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因此,疫情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灰犀牛”。
判斷六: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千萬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能因為疫情的“外傷”而忘了改革滯后的“內傷”,甚至因為處理不當加劇“內傷”。政策實施要“短長結合,互為搭配”。
判斷七:疫情沖擊帶來的是“毀滅性破壞”還是“創造性破壞”取決于應對沖擊的手段,在短期內為了避免疫情沖擊導致了倒閉破產潮,可以采取“底線救助”思維來解決疫情黑天鵝對于企業的沖擊。但絕不應該過度反應,如果繼續沿用“四萬億”刺激計劃的思維,進行大規模刺激,將加劇中國深層次經濟問題進一步惡化。
判斷八:如果說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是“外傷”的話,那么,中國經濟的長期未能有效破解的深層次難題才是更為要緊的“內傷”。如果要緩解長期下行壓力,迎來新一輪景氣循環,則必須下定決心,通過布局重啟大規模市場化改革,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尋求充足的支撐力。
基于上述判斷,報告建議,應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入手。短期針對疫情“黑天鵝”,短期采取“底線救助”思維,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助力受災地區、行業、企業脫離困局,積極組織各地有序復工,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長期針對中國經濟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項改革力度,破除現有的制度性壁壘和阻礙,逐步解決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