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近日,上海檢察機關發布《2018年上海金融檢察情況通報》,對2018年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金融犯罪案件進行分析研究,剖析案發特點、原因、規律和發展趨勢,并提出懲治和預防金融犯罪的對策。
總體來看,2018年,上海檢察機關共受理金融犯罪審查逮捕案件1364件2089人,批準逮捕1738人。受理金融犯罪審查起訴案件1688件3141人,共涉及七類26個罪名,包括金融詐騙類犯罪457件544人,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類犯罪1173件2439人,妨害對公司、企業管理秩序類犯罪2件6人,擾亂市場秩序類犯罪25件115人,金融從業人員犯罪31件37人。
2018年案件量和涉案人數較2017年略有上升,仍處于高位。其中,非法集資類案件數量再創新高,受理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案1065件,集資詐騙案件75件,共占67.54%。信用卡詐騙案件數量持續下降。
《通報指出》金融犯罪案件呈現以下特點:
1.非法集資犯罪案件持續高發。2018年,非法集資案件在前兩年增長迅猛的基礎上再次呈井噴式增長,大案要案頻發,涉案數額不斷攀升。2018年新發案件中有數十件非法集資案件犯罪數額特別巨大。
網絡借貸平臺實施非法集資案件集中“爆雷”。以網絡平臺實施非法集資,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大,涉及投資人更多更分散,涉案金額更大,資金匯集轉移隱匿更迅速,行為手段更具欺詐性,投資人辨識更加困難,主要體現在:
一是利用身份造假或不實宣傳誘騙投資人。不法分子通過代持、合作、交易所掛牌等方式,有意利用國有單位等為其信用背書。
二是制造更加復雜的運營模式。發案的網絡借貸平臺多采取自融或變相自融、先借后貸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大量資金。另有平臺以購買服務或商品后返利等不同手法詐騙。
三是多數“爆雷”平臺資金歸集至平臺控制人自用或投入關聯企業。存管銀行很難對平臺發布的借款標的真實性和借款公司與平臺公司的關聯性進行審核,平臺表面合規但實質系自融。
四是P2P平臺“殼價值”成為新的犯罪牟利點,犯罪手法極易傳播引發雪球效應。P2P平臺控制人在利用平臺非法募集公眾資金后又以高利將其轉讓,平臺殼價值本身成為新的犯罪牟利點,同時使犯罪手法快速傳播。
2.采取備案制管理的機構和發行市場風險出現,值得高度關注。近年來,金融犯罪案件呈現出從場外市場蔓延至場內市場的態勢,其中采取備案制管理的機構和發行市場風險亟須關注。
一是從發行市場角度看,中小企業私募債刑事案件頻現。通過隱瞞公司負債,編造公司營業收入、資本公積、利潤和銀行授信額度等重大虛假內容,在證券交易所備案后,騙取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到期不能履約,造成投資人巨大損失。
二是從機構角度看,私募領域的非法集資案件成為新的風險點。犯罪主體既包括未經合法備案的“無照駕駛”的私募公司,打著私募基金的幌子,實際從事非法集資活動,也包含已經備案“有照行車”的私募公司,采取公開宣傳的方式,從事非法集資活動。
3.利用互聯網實施的金融犯罪活動呈上升趨勢。
一是傳統侵財類犯罪的手法“互聯網化”。不法分子通過非法獲取相關賬戶密碼從而盜取他人支付寶、微信賬戶資金,或通過替換商家的微信、支付寶收款二維碼,實施盜竊、詐騙等財產型犯罪。
二是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品種異化出新的違法犯罪“樣態”。如陳某保險詐騙案中,犯罪分子以虛假訂單騙取淘寶運費險,共涉及3萬余筆訂單,騙取運費險共計77萬余元。
三是互聯網在傳統金融市場和業務中的運用可能引發新的違法犯罪風險。
4.金融犯罪組織化、集團化特點凸顯,分工明確,黑灰產業鏈盛行。為金融違法犯罪活動處置、轉移犯罪所得的洗錢犯罪近兩年頻現。在保險領域,保險詐騙案件中投保人與他人勾結作案,通過偽造事故騙保,并由第三人頂包騙保,向黑色利益鏈條發展趨勢明顯。
5.金融犯罪呈融合化發展趨勢,多種犯罪行為交織。
一是非法集資與傳銷、合同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相互融合。如“互聯網+傳銷+非法集資”的犯罪模式。
二是同一領域金融犯罪呈現出多種行為手段混合的趨勢。
三是犯罪行為橫跨多個金融業務領域,呈現出交叉化、衍生化趨勢。
6.金融犯罪跨境案件逐漸增多,查處難度加大。
7.金融從業人員犯罪涉案金額持續增長,共同犯罪、“蟻貪”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涉案金額持續性增長。自2015年以來,上海檢察機關每年受理金融從業人員犯罪案件數、涉案人數平穩,但涉案金額迅猛增長,大案要案頻發。
二是從業人員共同犯罪乃至“窩案”現象頻發。2018年31件金融從業人員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多達10件,占總數的32.26%,金融從業人員“內內勾結”或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作案突出。
三是金融業職務類犯罪案件走高。職務侵占、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挪用資金、挪用公款等傳統職務犯罪類案件數量持續走高。
上海檢察機關指出,案件反映出:
1.金融市場行政、刑事法律配置完善仍需引起重視。一是金融產品和業務的法律性質需要法律和監管部門給予更加及時和清晰的界定。二是行政執法手段不足。三是相關領域的刑事打擊力度強化尚需法律依據。
2.金融監管理念和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一是金融創新的市場風險值得關注。二是金融市場“放管服”改革尚需平衡完善。三是對金融活動“有照行車”和“無照駕駛”的監管全覆蓋需要加強。四是監管科技應用不足。
3.部分金融機構在業務快速拓展中風險防控不足。
4.部分中介機構“看門人”功能缺失,助推市場欺詐行為。
5.金融機構對“內部人”的監督管理缺失,誘發從業人員犯罪風險。
6.社會公眾投資防范意識薄弱,容易陷入金融騙局。
上海檢察機關建議:積極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及時、有效回應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等金融市場重大創新發展;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構建多層次監管體系,構建全程動態監管機制;推進服務創新與風險監測的監管科技;強化法治教育引導,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完善司法工作機制;強化中介服務機構職能,嚴格追究怠于履職的法律責任;加強打擊金融犯罪的司法合作,推動自貿區檢察工作創新發展。
【責編:瑾泱】